1

連假微雨的午後,收到你的來信,好久不見的關心,陌生的熟悉感穿透字句,心頭顫抖,雙眸浸濕。

2

卻沒想過,在科技發達的今天,透過當年掙扎很久決定保留的通訊方式聯繫對方,說出積存在心裡許久,想對對方說的話。

卡在心裡的大石頭隨著你的道歉漸漸放下,早已忘了事件經過了細節,徒留輪廓烙印在青春的胎記。那是學生時期的我們從沒想過的現在,笑著回首,彷彿昨日相伴的光影近在眼前。

失去之於青春,疼痛感大都與失去本身無關,原因皆出於人們習慣比較,今昔相較,榮景大不如前,我們感慨、我們傷感、我們開始解讀傷人言語被後的動機、我們不解、我們無奈、我們朝天際線狂奔,帶著疙瘩急著和好,卻將自己置身傷害之前,顧影自憐,故自委屈。

3

見面依然會打招呼,你能明顯感覺到好像哪裡跟以前不一樣了,但又說不出來到底哪裡不一樣。然後,你們開始躲避對方,共同好友揪團,你會先問他會不會去,確認不會自己才會出席;曾經你們放學後常一起走回家的路,現在都得繞路走,深怕不小心撞見對方,空氣因而凝結,彼此都覺得尷尬。

 

失去友情的痛有時比失戀更難耐。

 

雖然友情與愛情之初皆始於「好感」,但愛情必須建立在「心動」、「喜歡」、「承諾」與「激情」之上,而友情雖然不如愛情轟轟烈烈,但卻相對輕鬆、堅實,細水長流。

安慰一個失戀的人,我們常說:「經營感情需要兩情相悅,不愛了就是不愛了,有些事情真的勉強不來。」

4

出社會後的我們,自漸漸流逝的光陰中學會珍惜,在多數時間被工作佔滿的日子裡,抽絲剝繭,去蕪存菁,直到剩下自己,最真實且赤裸的,態度變得更謙卑,意識也逐步褪去自我的高傲,穿上圓融的外衣,繼續與世界磨合。

我常會問自己?為什麼要讓彼此這麼累?這個答案要在多年後的今天,當手機播著王笠人的《如果我們不曾相遇》一切才迎刃而解:「一分一秒沒有意義理由就是年輕。」

5

謝謝你,老朋友。

arrow
arrow

    Gam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